大型科研设备经费如何更高效地分配使用,是高校发展面临的普遍难题。最近,我校的大型科研设备经费竞标清单“亮了”:投入1017.33万元采购大型科研设备,3年后经折算预计将有1.25亿元的科研产出,投入回报率达1230%。参与竞标的人全凭“实力”说话,个个心服口服。
竞标值是关键,激励产出更大效益
据了解,对科研设备的规划,在省内外高校是一个全新的事务,无参考借鉴模式。改革就要敢“闯新路”,为了加快发展,我校大胆推行以竞争性投标方式来分配大型科研设备经费。申报人以科研平台为单位参加竞标,申报的大型科研设备购置单价不低于20万元,而最终能否成功竞标,关键看竞标值,也就是投入产出比。目的就是构建激励机制,实现科研设备投资效益最大化。
竞标值由申报人在提交材料时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,竞标成功后,与学校签订目标责任状,以3年为目标周期接受考核。周期内中标人员所获得的科研经费,按项目的级别以阶梯方式计算入账(合同)金额,最高可达1:6,而所获得的科技奖项和科研论文也可相应折算竞标任务完成量,计入入账金额。若周期内未完成竞标任务,则将接受一定惩罚。
同时,学校也正在试运行大型科研设备管理系统,每位老师都可以在系统中查到学校现有的所有设备,申请共享。下一步还将成立设备共享服务中心、设立共享基金、开放共享网络平台,进一步完善科研设备共享机制。
新政策如“及时雨”,“做科研更有干劲”
首批中标的12个科研平台中,来自江西省轨道交通关键材料工程中心的申报负责人沈明学,以最高竞标值7.16申报了一台60万元的纳米压痕仪,按照竞标规则,3年后,他和同平台的另外2位申报人的科研经费入账(合同)金额要达到1288.8万元以上,才算完成竞标任务。
“竞标值设低了怕中不上,这次我们综合考虑3人的科研实际情况设定为7.16,确实有压力,但更有动力。”有着搞科研“拼命三郎”之称的沈明学认为,学校推出的这种竞标方式很有创意,给我们青年博士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。科研起步阶段,设备十分重要,希望未来能在轨道交通关键材料方面多出成果,为学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来校工作半年多、急需科研设备的他还单独参与了青年博士“拼盘”购置行动。从个人科研启动经费和项目经费中“自掏”27.5万元,学校等额补助另一半,申购了一台3D形貌仪合计55万元,成为该项新政策首个“吃螃蟹”的人。“学校出台的‘拼购’政策真是‘及时雨’,本来预算是买台20多万的设备凑合着用,现在能够买到质量更好、更先进的科研设备,做科研的劲更足了!”
改革敢啃“硬骨头”,内生动力加快发展
科研设备购置缺规划、缺论证,导致重复购置、设备闲置,整体使用效率低,共享力度小,投入产出少等诸多现象,制约着学校科研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。如何创新“解锁”?这既是学校主要领导重点推进的改革难题,也是自去年10月底以来,资产管理处新一届班子所面对的首要任务。
“没有成体系的先例可借鉴,也走访了不少实验室和博士,都觉得学科、方向、需求不同,科研设备没法统一规划。但投入经费有限,‘僧多粥少’的局面又亟待破解。”改革就要敢啃“硬骨头”。在大量调研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,历时8个多月、20余稿反复修改,《华东交通大学大型科研设备规划(2018-2020)》终于出炉。
按照统一规划、设备领先、资源共享、注重效益的管理原则,“我们实现了组织、经费上有保障,同时加强购置论证,增强共享理念,关键是注重投资效益。”据文件起草人、资产管理处杨华介绍,考虑到学科的协调发展,学校也会对人文社科类的科研设备给予特殊考虑,这次江西省交通与工程应用翻译研究中心便以竞标值1.1顺利申购了85万元的设备。
除了“竞标”,“我们还推出设备‘拼盘’购置行动,鼓励教工与学校一起共建,鼓励校企联合共建。提前买到想要的先进设备,才能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。”资产管理处处长徐奕才说。
“竞标+拼购”大型科研设备只是2013年学校解放思想大讨论以来改革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。改革催生发展动力,改革释放发展红利。当前,新一轮的大讨论正如火如荼地开展,校党委书记万明表示,唯有思想再解放、改革再出发、开放再提升,才能加快学校进位赶超的步伐,为实现“百年交大梦”积蓄更大的动能、奠定更坚实的基础。